一年一度的“618”电商大促刚刚鸣金收官。这些天,我们看到的新闻都是一片火热:各大平台交易额再创新高,全中国的快递包裹量轻松突破几十亿件,铁路和航空货运纷纷加班加点…整个物流行业似乎都沉浸在一场盛大的“货运狂欢”之中。
按理说,这么多货在路上跑,咱卡友们的生意也应该跟着水涨船高,忙得脚不沾地,运费也能涨一波吧?今天,咱们就来理性地聊聊这个话题,深挖一下这“万亿包裹”背后的运力真相。
首先得承认,今年“618”的货量是真的大。国家邮政局的数据显示,大促期间全国邮政快递业揽收量和投递量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这说明消费市场的活力和中国物流体系的强大韧性,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然而,这份火爆传递到广大的个体卡车司机和中小车队这里,似乎就出现了“温差”。很多卡友反映,在货运平台上,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货源激增和运价上涨。相反,一些热门线路的运价甚至还在原地踏步,或者因为想抢单的车太多,价格反而有所松动。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受,在散货运输市场里相当普遍。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咱就得看清现在电商物流的“玩法”。
如今,像阿里、京东、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巨头,以及顺丰、三通一达等头部快递公司,都已经建立起了自己非常成熟和高效的物流体系。为了保证“618”期间的服务时效和稳定性,他们绝大部分的干线运输和分拨转运,都优先依赖于自家的车队或者长期合作的大型合同车队。这些运力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被锁定和规划好了。
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水库,电商大促产生的海量包裹就像是上游的来水。这些水,首先会流进快递巨头们自己挖好的“主干渠”和“蓄水池”里。只有当这些“主干渠”也满了,出现运力缺口时,一部分水才会溢出到社会运力这个“大池塘”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零散货源市场。
更关键的是,大量执行完“618”专线任务的合同车辆,在大促结束后需要从全国各地返回。这些返程车为了避免空跑,往往会以较低的价格在市场上“甩货”接单,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散货市场的竞争,对原有市场的运价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所以,咱很多卡友看到的不是货源的高峰,反而是竞争的高峰。
明白了背后的逻辑,咱卡友或许可以更理性地看待“618”这类电商节。它不一定就是所有人的“发财季”,盲目地去追逐热点,空等所谓的爆单,可能并不现实。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于我们个体司机和中小车队来说,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比如,是否可以深耕自己熟悉的区域或线路,与一些本地的工厂、商贸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者,是否可以专注于某些需要特定技能或车辆的细分市场,如冷链、绿通、大件运输等,避开同质化最严重的普货运输“红海”?
提升自身的服务质量、信誉度和信息获取能力,在变化的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更稳定的货源渠道,可能比单纯等待一个不确定的“旺季”更靠谱。
“618”过后,市场会怎么走?短期来看,随着返程车辆的消化和市场回归常态,运价可能会经历一个短暂的平稳期或调整期。
但从积极的方面看,电商大促也刺激了消费,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运转。节后,各类生产资料、原材料、以及日常消费品的运输需求依然存在。市场会从“快递包裹”的单一高峰,逐渐回归到更多样化的普货运输上来。对咱卡友来说,这意味着货源类型会更丰富,机会也会重新分布。
“618”的“冷热不均”,其实是整个公路货运市场结构性变化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单纯依靠在平台上“抢单”的模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对咱卡友来说,看清趋势,调整心态,从被动等货,到主动寻找和经营自己的优势线路、优质客户,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或许才是应对市场风云变幻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