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 部
下载APP
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或选择适合你的手机系统下载。
iPhone版
Android版
手机浏览
微信扫码,手机畅阅

3000卡车司机饭碗不保?坐上自动驾驶的卡车,体验一把“即将失业”的危机感

卡车e族

凌晨两点,服务区的“老王”与手机里的“未来”。王建军(化名)拧开保温杯,一股浓烈的茶味混着倦意冲进鼻腔。他今年45岁,开重卡跑长途已有22年。车窗外,服务区灯光昏黄,一排排和他一样的“钢铁巨兽”在沉睡,车里躺着的是一个个疲惫的灵魂。

他划开手机,一条科技新闻弹窗赫然在目:《无人驾驶重卡成功完成3000公里商业化货运测试》。视频里,一辆外形极具未来感的重卡在高速公路上平稳行驶,驾驶位上空无一人。画外音用标准的普通话解说着:“AI算法历经百万公里学习,可应对99%以上的路况,运输效率提升40%,燃料成本降低15%……”

王建军没看完就关掉了视频。他把目光从冰冷的屏幕,挪向自己布满老茧、紧紧握住过22年方向盘的双手。一种从未有过的荒谬感和危机感,像服务区凌晨的寒气,悄然钻进他的心底。

他所代表的,是身后近3000万的同行。他们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用无数个不眠之夜连接着每一座城市,但现在,一个看不见的“终结者”,正准备接管他们最熟悉的驾驶室。

冰冷的“完美效率” vs 温热的“人性经验”

“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的智慧物流网络。”在城市另一端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某智能卡车品牌总监李薇(化名)自信地展示着PPT上的数据。

在她和所有技术拥抱者看来,人类司机是物流环节中“最不稳定”的因素:他们会疲劳、会分神、会路怒,需要休息,还会因经验不同而导致油耗差异。

“自动驾驶不会。”李薇说,“它能7x24小时不间断行驶,通过云端协同,实现最优路径规划和队列行驶,将油耗降到最低。最重要的是,90%的交通事故源于人为失误,AI能从根本上提升道路安全。”

这套逻辑无懈可击,冰冷且完美。但在王建军这样的老司机看来,运输远非“从A点到B点”的数学题。

“自动驾驶知道前面堵车,它会绕路。但它知道怎么和难缠的仓库管理员打交道,让他先给你卸货吗?”王建军反问,“它知道半路轮胎坏了,哪种补法能让你撑到下一个维修点吗?它知道遇到地方的‘路霸’,递上一根烟比按喇叭更有用吗?”

这些无法被量化的“人性经验”和“江湖智慧”,是司机们20多年来在公路上用汗水甚至泪水换来的生存技能。但在追求效率和标准化的资本与技术面前,这些技能,似乎正变得一文不值。

资本的“降本增效” vs 司机的“养家糊口”

资本追逐利润,天经地义。对于拥有庞大车队的物流公司而言,无人驾驶和新能源(电动/氢能)卡车的诱惑是致命的。

“一名长途司机的年综合成本(工资、社保、食宿)至少在15万-20万。而一套自动驾驶系统的采购成本,也许5年内就能通过节省的人力成本和燃料成本收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物流企业高管坦言,“一旦技术成熟,法律放开,‘无人化’是大势所趋。这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这道企业的“必答题”,却是王建君们的“生死题”。

“我们这一代人,除了开车,啥也不会。”王建军的语气里透着无奈,“我23岁就上了车,拿命换钱,供孩子上学,在老家盖了房。你说不让我开车了,我去干嘛?去当保安?一个月三千块钱,房贷都还不上。”

他的困境,是整个司机群体的缩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40、50岁的中年男性,文化水平不高,是被这个时代“焊”在驾驶位上的人。技术的浪潮袭来时,他们没有转圜的余地,甚至连学习新技能的时间窗口都非常狭窄。

最后的观点:技术无罪,但转型必须有情

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去阻挡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所描绘的更安全、更高效的蓝图,无疑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然而,技术的狂飙突进中,我们必须提出一个关键问题:进步的代价,应该由谁来承担?

当资本为节省成本而欢呼,当科技为征服新场景而喝彩时,我们不能对那3000万个可能被“优化”掉的司机和他们背后的家庭视而不见。他们的今天,或许就是未来更多行业被AI取代的“我们”的明天。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推动技术应用的企业和制定政策的社会管理者,必须是有“温度”的。在通往“无人化”的漫长道路上,需要建立的不仅仅是5G基站和数据中心,更需要为这数千万人建立一个缓冲地带和一条退路。

王建军的故事还在继续。他不知道那个“方向盘前的终结者”何时会真正到来。他只知道,在它到来之前,他必须握紧方向盘,踩下油门,为家庭,也为自己的职业尊严,跑完这最后一程。

而我们整个社会,都欠他和他的同行们一个更稳妥、更有人情味的未来。

评论·9
华南一甘宜周青铜LV0
老司机的手艺,AI永远学不会
4天前 0 0
顺子青铜LV0
22年的经验,不是数据能替代的
4天前 0 0
宋瑞刚青铜LV0
服务区的茶香,是卡车人的浪漫
4天前 0 0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