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业后市场正面临关键转型期的“阵痛”。大量分散的服务模式,配件质量参差、价格不透明,车队客户运维成本居高难控;新能源渗透率飙升,但电池、电控等核心系统维修人才严重短缺,导致服务能力滞后……在此背景下,头部企业的战略动向成为观察行业应对挑战、探索未来方向的重要窗口。
值此产业化发展20周年之际,潍柴后市场推出的一系列布局——从深化配件体系到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解决方案,正是其对上述核心痛点与未来趋势的针对性解答。这些举措,既服务于自身发展,也清晰地指向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后市场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
过去,行业后市场以数量庞大、标准不一的独立维修店为主。而未来,随着客户对服务质量、效率和可靠性要求的提升,市场必将向集约化、品牌化的连锁服务模式演进。客户需要的不再是“头痛医头”,而是一站式的车辆管理方案。
潍柴从确立中心库模式起,就在构建品牌化的服务网络。如今,其拥有的5000多家授权服务站、80余家中心库,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品牌服务网。其力推的TCO托管业务,更是品牌化服务的高级形态——推出包含托管业务、整机+零部件延保、维保套餐、配件大包在内的四类W-TCO套餐,致力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价值服务。由“潍柴”这一品牌进行统一背书和质量担保,这正是服务一体化与品牌化趋势的完美体现。
为维护这一体系,潍柴采取“协同链合,构建新生态”更为主动的策略,协同主机厂和渠道伙伴,共同打击假冒伪劣和违约自售行为。具体战术上则“聚焦重点,以点带面”,例如在重点区域开展“两山两河”专项行动,协同执法机构净化市场。这表明,潍柴不仅在构建品牌,更在用强有力的手段守护品牌,突出品质导向,共同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构建共赢发展生态。
信息技术正深刻重塑后市场。未来的竞争,将是数据的竞争。从精准预测配件需求,到实现智能调度与远程诊断,再到精细化的客户关系管理,数字化将成为后市场业务优化客户体验的核心能力。
潍柴将数字化融入后市场运营的“毛细血管”,构建了从后到前的完整链路。在后端供应链,其通过大数据平台构建智能采购系统,实现了从需求洞察到订单履约的全链路协同。在服务端,服务云系统、远程诊断、AI图像识别等技术,大幅提升了故障判断和服务响应的效率。而在直面客户的前端,通过“潍柴同行”APP,潍柴不仅实现了线上销售与线下核销的闭环,更构建了直达终端客户的数字触点,为其数据驱动决策提供了宝贵资产。
随着“双碳”战略推进,商用车市场的能源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等技术路线并行发展。未来的后市场服务商,必须具备覆盖多种技术路线的综合服务能力。
潍柴的前瞻性在于并未固守其在传统发动机领域的优势。其面向新能源后市场的全方位产品布局,涵盖了电机、电控、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零部件。这种不依赖单一技术路径,而是进行多元化、平台化的技术储备,确保了无论未来哪种技术路线成为主流,潍柴都能在后市场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其战略眼光的集中体现。
对于成熟的中国工业品牌而言,在国内市场建立优势后,将成功的模式复制到海外,参与全球竞争,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是寻求增量市场,更是品牌价值的全球化延伸。
潍柴全球化战略已从产品出口进入到“体系出海”的新阶段。其海外市场已拥有100万台发动机的巨大保有量,这为其后市场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这一机遇,潍柴的规划极具深度,其核心是从产品出口转向“体系出海”。在渠道模式上,积极推动中心库出海,即把“海外子公司+中心库”模式推广开来,建立本地化的仓储和供应体系。
潍柴的后市场布局,无论是其在国内的品牌服务整合与维权、深度的数字化应用、对技术多元化的前瞻储备,还是其体系化的全球扩张战略,都与行业演进大势同频共振。它不仅是为自身的下一个20年铺路,也为中国商用车后市场从“大”到“强”、从“本土”到“全球”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潍柴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