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 部
下载APP
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或选择适合你的手机系统下载。
iPhone版
Android版
手机浏览
微信扫码,手机畅阅

探秘东风柳汽:71年“硬核智造”如何炼成龙的脊梁

李承睿

当央视财经《硬核智造厂》的镜头,首次对准一家拥有71年深厚积淀的汽车企业——东风柳汽时,整个商用车行业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在市场风云变幻、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家国家队企业,将如何向外界诠释硬核的真正含义?

这不仅是一场工厂的透明化展示,更是一次行业观察的绝佳样本。它让我们有机会深入思考,当行业热衷于讨论流量与模式时,什么才是支撑中国物流命脉向前发展的、最坚实的“脊梁”?东风柳汽,用一场两个小时的直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价值原点:从用户中来,回归“场景主义”的务实

直播的开篇,并未直奔生产线,而是从源头的造型设计中心开始。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的当下,东风柳汽的设计师们依然保留着1:1油泥模型手工雕琢的传统。这并非故步自封,而是一种对工业美学与用户感知的敬畏——每一根线条的肌肉感,都需要通过双手的触摸来确认。

更深层次的务实,体现在其研发逻辑上。以直播中亮相的纯电重卡“乘龙翼威5”为例,其研发并非技术的堆砌,而是源于对50多个细分场景、上千位用户的深度洞察。

轻量化,不止于参数。 在法规边界内,自重每降低一公斤,都意味着用户收益的增加。通过结构的优化与新材料的应用,实现自重领先行业700公斤以上。这背后,是对卡友多拉多赚核心诉求的最直接回应。

防水性,源于真实工况。 矿区、钢厂的高压水枪冲洗,是新能源车辆的噩梦。柳汽研发团队解构3000多个防水零件,设立29道防渗关卡,为三电系统穿上“三层防护服”。这是典型的场景定义产品,而非参数定义产品。

功能开发,解决真实痛点。 面对山区湿滑路面的脱困难题,开发一键脱困功能。这种看似细微的创新,恰恰解决了用户在极端工况下的高频痛点。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东风柳汽作为央企的研发定力:不追逐风口,而是脚踏实地,让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精准地作用于用户的运营价值链。

智造之躯:当“国家队”亮出真正的工业肌肉

如果说研发定义了产品的灵魂,那么制造则铸就了其钢筋铁骨。东风柳汽的智慧工厂,向我们展示了何为“工业母机”的实力。

直播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龙骨框架驾驶室”的诞生过程。在自动化率超过94.5%的焊装车间,136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将高强度钢板精准焊接成笼式结构。这并非简单的“坚固”宣传,而是通过先进制造工艺,为驾乘人员打造的生命之舱。在商用车领域,安全永远是超越一切价值的存在,这是制造商最根本的责任。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更深层次的技术自主。由国家级大师工作室领衔攻克的5000T重型压力机核心控制系统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让冲压精度和效率掌握在了自己手中。这正是央企实力的体现——不仅能制造出好产品,更能制造出“制造好产品的工具”。这种体系化的工业能力,是企业穿越周期、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可靠验证:超越标准的严苛,是对生命的承诺

一辆车在交付用户之前,应该经历什么?东风柳汽给出的答案是近乎自虐的极限测试。

在其占地460亩的专业试验场上,我们看到了教科书级的验证流程。满载49吨的重卡,在比利时路、扭曲路等26种模拟极端路况的强化坏路,要完成8000公里的“折磨”驾驶。这一里程,等效于普通社会道路60万公里的行驶强度。

这背后传递出一个重要的行业信号:可靠性,是设计出来,更是验证出来的。在商用车领域,出勤率就是生命线。每一次非计划停运,都意味着实际的经济损失。东风柳汽通过这种远超行业标准的内部验证体系,将可能发生的问题前置解决在工厂内部,而非让用户在实际运营中去试错。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恰恰是对用户最大的负责,也是一家71年企业对可靠二字最郑重的承诺。

当直播的镜头从智能产线转向乘友会的忠实用户,我们才完整地看到了东风柳汽的全貌。从车队老板口中的“皮实耐用、多拉快跑”,到连续四年“望子乘龙”的公益助学,技术与制造的硬核,最终都化为了守护用户价值与生活的温度。

透过央视财经的镜头,我们看到的东风柳汽,并非一家追赶潮流的企业,而更像一位长期主义者。它在用自己的节奏,诠释着作为“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回归制造业的本质,回归用户的基本盘,以正向研发为矛,以智能制造为盾,以可靠验证为基石,最终锻造出支撑中国现代物流体系高效运转的、真正的龙之脊梁。

这,或许就是这场硬核智造之旅,带给整个行业的最深启示。

评论·10
lhs884青铜LV0
自重轻700公斤很实用
13小时前 0 0
SuQY青铜LV0
防水性能真的可靠吗?
13小时前 0 0
Gallagher青铜LV0
山区脱困功能很吸引我
13小时前 0 0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