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商用车市场这片“红海”之上,任何巨头的动作都值得被置于显微镜下审视。斯堪尼亚,这位“公路之王”,携其江苏如皋生产基地正式落子,所引发的行业震动,绝非“国产化”三字所能概括。是高风险、高回报的商业“赌局”?能否从神坛之上,真正“贴地飞行”?
从“交易型伙伴”向“可靠运营伙伴”的根本性转变,究竟只是口号的迭代,还是对其过去60年在华商业逻辑的一次颠覆性重构?一切在斯堪尼亚的品鉴会中清晰呈现。
面对中国物流行业运价、货源、合同期“三不稳”的残酷现状,说服客户为一台百万级的卡车支付全生命周期成本,正变得愈发困难。斯堪尼亚给出的破局点是“经营性租赁” ——一个旨在将资产持有风险从客户侧转移到厂商与经销商生态内的解决方案。
经营性租赁并非新事物,此前在国内商用车领域不乏先行者,但鲜有成功案例,其“重资产、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足以压垮任何一个环节薄弱的参与者。斯堪尼亚此番入局,最大的底牌无疑是其产品惊人的高残值 。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残值是市场信心的体现,而非一成不变的物理定律。在一个技术快速迭代、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攀升的市场,传统燃油车的残值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斯堪尼亚的残值优势能维持多久?这是悬在其新模式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令人欣慰的是,如广东福运这样的中大型物流公司在租赁业务伊始就立刻与斯堪尼亚建立了合作,一周签合同,半个月提车,迅速上路,高效投入运营,从总经理到车队运营总监再到驾驶员,都表现出了十分满意的态度,从运营成本和用户的行为习惯入手,收获颇丰。斯堪尼亚的经营性租赁目前在华南地区可以说获得了拥护和信赖。
卡车e族认为,更严峻的考验在于经销商网络。斯堪尼亚计划在2026年底将经销商数量提升至70家以上 ,并推动其向具备物流运营能力的“经销运营商”转型 。**但这或许是整个战略中最理想化的一环。当前国内部分车企的经销商普遍在生死线上挣扎,让他们持有重资产,并跨界进入专业门槛极高的物流运营领域,无异于要求步兵去执行特种作战。如何筛选、赋能、管控这些“二次创业”的伙伴,避免他们成为新模式的第一个“堰塞湖”,将是斯堪尼亚面临的最棘手难题。
支撑这场模式革命的,是如皋工业生产基地和数字化工具的双轮驱动。前者解决的是产品本地化的供给效率,后者旨在实现数字化管理下的风险穿透 。
在采访分享中,斯堪尼亚相关负责人表示,如皋工厂未来会将交付周期从一年缩短至6-8周,这无疑是本地化生产带来的巨大优势。它让斯堪尼亚得以真正意义上为中国场景提供服务定制化解决方案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价值悖论”——市场期待国产化带来价格下探,而斯堪尼亚则反复强调其与欧洲别无二致的品质与价值 。
当顶级国产重卡在性能与品质上奋起直追,价格优势愈发凸显时,斯堪尼亚需要向市场证明,缩短的交付周期和更精准的定制化,其价值是否足以弥补那道依然存在的巨大价格鸿沟。全新的国产斯堪尼亚车型如今在工信部的公告中赫然在列,价格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卡友关注斯堪尼亚的一个重点。
在数字化方面,斯堪尼亚APP等工具,旨在实现对车辆、司机、货物的高效管理,为经营性租赁的风控提供数据支撑 。理论上,这是完美的闭环。但在实践中,如何让习惯了传统操作模式的个体司机、车队管理者真正高频、有效地使用这些工具,并愿意分享其核心运营数据,将考验斯堪尼亚的客户运营能力。数字化赋能的理想,必须跨越用户习惯的现实鸿沟。
斯堪尼亚在中国的这场变革,本质上是从一个产品思维的公司,向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公司的跃迁。它试图通过深度介入客户运营,将自身的价值从“一次性”的销售、交易,转变为“可持续”的服务与价值共创。
这是一条正确但无比艰难的道路。它要求斯堪尼亚不仅要输出顶尖的产品,更要输出先进的管理、精准的风控和强大的生态整合能力。如皋工业生产基地的机器轰鸣,只是这场大戏的序章。真正的考验,在于数字化管理的应用,以及整个经销商生态的承接能力。
对斯堪尼亚品牌而言,这或许是一场自我革命和升级;对中国用户而言,是距离世界尖端车型最近的一次;对市场而言,将在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市场开创一个全新的高端品牌范本;无论结果如何,斯堪尼亚的这次探索,都为深陷“内卷”的中国商用车行业,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观察样本,“赌局”结局如何,尚未可知,但迈出这一步,已然占尽优势。